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

愛,無所不在 PART2-能感受到愛的孩子,不會變壞



作者:Dorisray 心理師x社工師


從小你一定聽過「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」,但長大了後你發現好像不是這樣。
而我想說的是,「能感受到愛的孩子不會變壞」,你,相信嗎?


(節錄自一對親子間的對話,孩子三歲半)

「媽媽,謝謝你生下我」
「你說什麼?」(整個愣住但又裝鎮定,確認他是否知道自己在說什麼)
「謝謝你在我很小的時候,把我生下來」
「為什麼說這個呢?」
「因為我過得很開心」(外加一個靦腆笑容)
「不客氣,媽媽也很謝謝你」媽媽帶著開心的心情,繼續幫妹妹換尿布。
「媽媽,謝謝你生下妹妹」
「不客氣!你們兩個都是我的寶貝」
「謝謝你生了一個這麼可愛的妹妹」

對話中,沒有出現愛,但卻瀰漫著滿滿的愛。



我們不去探究要如何教出一個這樣的孩子,因為我相信教養的方式成千上萬種,且關係或是與人互動,沒有辦法將每一種情況訂下一個最好的互動模式,然後去執行他,你可能會發現,你用著同一種方式,但卻不斷地出現不同的結果,這是關係奧妙之處,也是每個人有著獨特性的展現。

與其探究怎麼教出個好孩子,不如思考孩子怎麼會說出這樣的言語,一段充滿愛的對話。
還記得嗎?當你開始教導孩子所謂的禮節時,你總是將請、謝謝、對不起掛在嘴邊,而你是否想過,你所教導的「謝謝」這個詞彙的意涵,當你獲得一個你想要的物品時,你會說謝謝;當你獲得你期待的待遇時,你會說謝謝,謝謝通常是帶著開心的的感覺,記不記得,當爸爸媽媽送給你一個期待已久的玩具,你的那一聲謝謝;當你的另一半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日驚喜,你的那一聲謝謝,那個謝謝裡,的確包含了滿滿的愛的感覺。

孩子說謝謝,因為他感受到滿滿的愛。

學校沒教過我們愛是什麼,甚至可能這輩子很少人能對愛下準確定義,在我們華人的文化裡,也不擅長將愛常掛嘴邊,那我們到底是怎麼愛的?

其實我們一出生,就需要愛,需要感受愛,嬰兒時期,愛的感覺來自於所謂的依附,John Bowlby在1950年代提出依附理論(Attachment theory),是一個(或一組)關於為了得到安全感而尋求親近另一人的心理傾向的理論。當此人在場時會感到安全,不在場時會感到焦慮。嬰兒的主要照顧者,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,一個用愛讓嬰兒與世界連結的角色。

因為你愛他,你會在他有所需求哭鬧時,提供他的需求;肚子餓了餵食、尿布濕了換上新的,並為他清理,而難道愛,僅止於提供生理需求?嬰幼兒的世界很小,滿足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部分,但也需要有人與他對話及互動,雖然他聽不懂,而你可能也不理解他,但她會知道有人回應他,他會知道有個人會陪伴他。



原來,安全的依附關係,來自於陪伴,源自於愛。


常常有人問,到底要如何讓孩子感受愛?這樣的問題太抽象了,因為愛本身也是抽象的,不是每一種愛,都有辦法如上述一一拆解,但我相信,如果你愛他,你會用你能所及的方式去給予,而你也要相信,你對孩子的愛,將會成為他這一生,最好的堡壘。

而當他感受到愛,理所當然的,也就會有,愛人的能力。




We're nobodybut we want change the world.
We're nobodybut we want to stay with you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